兩會前夕發布的紀錄片《穹頂之下》,再次引發社會各方對空氣質量的強烈關注;不少代表委員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熱議霧霾,或者提交環保議案提案;就連全國人大新聞發言人傅瑩在回答記者有關環保提問時也說,早晨拉開窗簾,看到藍天白云,心里充滿了感動。
霧霾已成為當今中國最嚴重的環境問題之一。得治,大家都認可,但怎么治,卻遠未達成共識。空氣治理說起來容易,但是經濟發展方式轉變、產業結構調整,涉及相關各方利益。比如呼吸新鮮空氣要以喪失就業機會為代價,分歧馬上就會攤到桌面上來。但社會發展至今日,老百姓不但要求吃飽穿暖安居有錢賺,也對“藍天清風”有了渴求。治霾乃至治理水污染、土壤污染,必定要在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尋求平衡。用什么方式治霾,需要各方公平、公正、公開進行溝通和談判,在理性、科學的前提下共商治理對策。
兩會的代表委員來自全國各地、各行各業,他們基于對行業和地區了解提出的議案提案,將推動環境治理的進程。代表委員將民眾的環保訴求反映得越充分,討論得越徹底,推進環保路徑的共識越多,推動環保的力量就將越大。代表委員在履行職責、行使權力和參政議政過程中,也將對政府轉變發展觀念、承擔監管責任、治理污染形成推動力。
據傅瑩介紹,“史上最嚴”環保法已在實施,大氣污染防治法、水污染防治法正在或即將修訂,未來還將制定解決土壤污染問題的法律。法律的尊嚴在于執行,這需要代表委員和人民群眾的參與和監督。“春天來的時候,門開著,風進來,花香進來;到了冬天,雪花飄下來,孩子伸著舌頭去接”,百姓期待這樣的景象變為現實。